行业动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层次

发布时间: 2017/03/02 14:26:29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目标的主线,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突出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地位,并要求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自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和思路以来,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做了很多阐释和研究,但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这一项改革,各级领导干部主要以贯彻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措施为突破口。更深一层考虑,如何从学理上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值得我们思考。


要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供给侧”,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的两个范畴,围绕这两个术语构建起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一系列重要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以前,“供给”往往特指财政中的“特许供应”和军事中的“后勤保障”。而在古典经济学兴起以后,“供给”这一范畴摆脱了原有狭隘的含义,开始表示一般化的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供应。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是最早直接和综合使用“供给”和“需求”概念的重要经济学著作,而马克思是在德语中最早研究“供给”和“需求”的经济思想家之一。


在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供给就是指在一定就业水平下的总产出水平,这一总产出水平由总量生产函数来进行表达,即由投入经济体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所决定,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为美国经济学者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等人。他们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他们的理论模型中,经济供给侧的供给能力被归纳为来源于劳动力、资本、土地(自然资源)和技术等四种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决定产品总量供给”原理。宏观经济学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入“需求侧”因素来建立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以此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均衡产出与就业总量。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经济供给侧的第一个层面即为“要素供给”。在经济学看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新增财富量的多少,最终由生产要素所决定,当然,这里的“生产要素”除了包括传统的劳动、土地和资本三大要素之外,还包括技术、制度等新的要素。正如萨缪尔森所讲的:“企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组织生产,即它把各种各样的投入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通过生产,把这些资源转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由此,可推出经济供给侧的第二个层面为“产品供给”。企业家以要素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通过购买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并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对这些要素资源进行组织生产,生产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来,这就是我们常讲的 “产品供给”或“商品供给”。可见,“产品供给”的实质就是指产品的生产活动。而将专门从事同类产品或商品生产活动的企业集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产业”的概念。产业的划分是从生产角度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分类,它与货物和服务流量相联系,涉及的是生产单位,这就是经济供给侧的第三个层面——产业供给。


把握住要素供给、产品供给和产业供给这三个层次的理论内涵和逻辑关系,就能够很好地科学认识中央提出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此外,这里还须理解什么是“结构性”,实际上,“结构”一词来自系统论,即系统中各个组成元素排列的相互秩序和关系。比如,将“生产要素”看成是一个系统,那么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就是其基本组成元素,这些不同的要素分别所占的整体比重或相互关系就统称为“结构”。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理解:即通过改革的办法来实现要素供给结构、产品供给结构和产业供给结构这三个层次的优化组合,最终达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的政策目标。


具体来讲,从要素供给结构层次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用改革的办法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质量,使这些要素的供给结构趋于优化,能够更加高效率地生产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来。从我国的经济实践看,劳动力供给层次较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完善,资本要素效率有待提高;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科技体制改革亟待深化等,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矛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堵点”和“痛点”所在。如何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改革促进要素结构的优化。


从产品供给结构层次看,当前,中国百姓居民对商品的消费已从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特征向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的消费阶段转变,需求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我国居民对产品的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对新兴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市场中的产品供给却存在着典型的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现象,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许多经济学家用“百姓居民到日本买马桶盖”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经济的供给侧出了问题,这实质讲的是有效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必须依赖结构性改革的办法,通过提高产品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百姓消费需求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供给。


而从产业供给结构看,目前,我国已成为工业和贸易大国,是世界产业分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存在着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在全球价值链条中处于中低端等突出问题。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双中高”目标,从本质上看,支撑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关键,就是要推动产业供给结构从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产业发展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还是要用好“结构性改革”这一法宝,即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目的。可见,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主要是从产业供给的角度来辩证施策的。


概括地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就在于:通过改革的办法来实现要素供给结构的优化、产品供给结构的升级和产业供给结构的高端化,这即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层次。当然,在这三个层次当中,要素供给结构的优化是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只有将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的结构性改革调整到位,产品供给结构和产业供给结构的转型升级就指日可待,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就指日可待。